作者:公交總公司 郭巍
近日拜讀了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學家、教育家朱柏廬所著的《朱子治家格言》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又稱《朱柏廬治家格言》或《朱用純治家格言》。此書從翌晨開始,至一生結束,由淺至深,循循善誘,闡述了做人做事修身養德的學問道理,雖只有522字,卻精辟地闡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,令我十分感慨。當然由于歷史原因,其中有些封建性的觀點闡述,我們應棄其糟粕,取其精華以用之。
古往今來,中國人普遍重視家庭教育。在歷朝歷代的著名家訓家規中,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仁義禮智信、忠孝節義、禮義廉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和美德,被反復的強調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正是一部體現家庭教育,提升自身修養,接受傳統文化的好書。《朱子治家格言》通篇文字通俗易懂,內容簡明扼要,對仗工整,言及衛生、安全、勤儉、有備、飲食、房田、婚嫁、美色、祭祖、讀書、教育、財酒、誠信、體恤、謙和、無爭、交友、自省、向善、納稅、為官、順應、安分等諸多內容。
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”。對于一頓粥或一頓飯,我們應當想著來之不易;對于衣服的半根絲或半條線,我們也要常念著這些物資的產生是很艱難的。我們要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,浪費無疑是可恥的這在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。
“與肩挑貿易,毋占便宜;見貧苦親鄰,須加溫恤。”做人要厚道,不能貪心,總想著占別人的便宜;要有熱心,愛心,體恤別人的困難,懂得幫助他人。
“勿營華屋,勿謀良田”,“得意不宜再往”,雖然欲望給了我們前進的動力,但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,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,只要有適宜的條件,便會恣意生長。但我們應該看到,我們追求的最終是幸福。不要因為一個小小的“比”字,讓無數架天平失衡了,讓無數顆心勞累了。 應該學會知足,知足常樂。在喧囂奔走中留出一些時間,陪陪為自己操勞了半輩子的雙親,體貼關愛所愛的人,問候一下朋友……有時候,幸福就是這樣。
“學而優則仕”是孔子為知識分子規定的一種行為模式,旨在學以致用大濟蒼生。古往今來有許多人將追求高官厚祿當成讀書的惟一目的,而朱柏廬主張“讀書志在圣賢,非圖科第。為官心存君國,豈計身家”的為官目的。他提出的“善欲人見,不是真善;惡恐人知,便是大惡”的理念,正是那種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”心理解讀。要實現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種高度的自覺,就是“心存君國”的“真善”。古往今來凡成大事業者之所以成功,正是因為他們有這種高度的自覺,能“茍利國家生死以,豈因禍福避趨之”,張揚了凜然的民族正氣。
朱柏廬主張“居家戒爭訟,訟而終兇”,體現了和諧的理念,“家門和順,雖饔飧不濟,亦有余歡。”提出了家和雖貧而有樂,還有先國后家家乃樂的觀點和認知。他主張教育子女的“教子要有義方”,重視正確積極的教子方法。是把道德修養、人格風范留給子孫,把清白留給子孫,還是僅僅把錢財留給子孫,甚至是把惡行留給后人,值得每一個為人母為人父的去三思。
朱子格言如圣言,句句皆為立身處世之根本,是奠定德行基礎。是遵規矩,守禮儀的家風家教準則。治家格言留給子孫們的是警言、是告誡、是啟迪、是榜樣,是一筆最為寶貴的財富。給人以提醒、勉勵、鞭策。以及尊師敬長做人的道理。教育兒孫,為人應成為一個誠信、樸實、行為高尚的人。我深受激勵,受益匪淺。我把“朱子治家格言”傳授給兒孫們認讀,并告知要認真細讀、理解、消化。牢記在腦海里。用之仿效實踐,學以致用,付諸行動。